讀書隨記 :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Part 3

ThinkingFastAndSlow

我認為,這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折騰,因為得到後再失去,遠比一無所有要痛苦得多。      –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事後諸葛

在 1972 年,大學教授 Baruch Fischhoff 在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跟蘇聯之前,做了一個問卷調查,請受測的人估算在訪問中, 15 件可能會發生的事件各自的機率。等到結束之後,Fischhoff 請這些受測者回想當初他們對每一件事情的機率估計,結果那些真的發生了的事件,機率都明顯地比當初他們估計的高出了許多,而那些沒有發生的事件,機率則正好相反,比當初他們估計的時候低了不少。這就是所謂的「後見之明偏誤 」(Hindsight bias) ,或可直接稱為「事後諸葛」:我們事後回頭看的時候,常常會有「我早知道會這樣!」的錯覺,甚至不知不覺中扭曲之前的記憶,而自己早就預見事件發生或不發生的必然性了。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常見。只要發生一起災難,馬上會有無數的「早就跟你說過」、「早就預料到了」諸如此類的聲音。

另外一方面,我們喜歡從事後的角度看那些獲得巨大成功的人或是企業,並據此歸納出許多成功的原因,但是其實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幫助。這是因為我們會習慣從事件發生後的角度去篩選資訊,並用這些資訊去建構一個合理的故事。當這個故事被製造出來之後,我們就會得出成功是可以「預測的」以及可以「複製的」這樣的結論。許多人喜歡講 Google 成功的故事,但多少人同時注意到 Google 曾經以一百萬美金出售,卻找不到買家,最後只好作罷。成功中那些極端的好運氣,從事後的角度來看都變成正確無比的決策。

過度自信的幻覺

在某些專業,尤其是股票市場,或是政治局勢這些極端複雜,而且影響變數充滿著不確定性的領域,許多所謂的專家經常對他們預測未來的能力感到自豪,但是那純粹是系統一「直觀思考」所產生過度自信的幻覺。

作者康納曼曾經受邀到一個投資顧問公司做演講,康納曼請他們提供一些數據資料好準備演講,他從中得到了二十五名投資顧問連續八年來的投資績效。康納曼計算了這八年中,任意兩年投資績效排名的 “相關係數” (介於  -1 到 1,1 表示兩者完全正相關,0 表示兩者無任何相關性),總共 28 個係數。這裡的邏輯是,如果投資是一種天賦或是技能,某位投資顧問的表現應該會穩定的好 (或是差) ,表示這位顧問擁有較佳的能力 (或是較差的能力),但是結果是驚人的:這 28 相關係數的平均幾乎為 0,這表示投資顧問的能力和他們的績效幾乎毫無關聯,如果誰的績效好或差,完全是運氣使然。所以這不是一個技術的比賽,而是一個丟骰子比運氣的比賽。

會發生這種過度自信的情況,是因為人會利用自身的「直觀思考」來歸納過去的經驗,但是在像是股票市場這種充滿變動與不確定性的領域中,過去的經驗幾乎沒有太大的用處,但是人本身的直觀思考卻不這樣認為,「認知上的輕鬆」會讓我們認為獲利是因為自己選對某檔股票,還可以給出詳盡的分析,解釋什麼原因才選擇它,但是統計上的卻得出這只是「純粹的好運」而已。

展望理論

作為康納曼這一輩子最重要的理論,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有力地證明了人在做決策時,是可加以預測的不理性它由三個原則構成:

  1. 基準點決定得失感:如果告訴你明天你將有五百萬,你會開心嗎?不一定,這取決於你現在的財產。如果你原本的財產比五百萬低,你會有獲得意外之財的愉悅感。相反的,如果原本的財產比五百萬高,你會有損失財產的痛苦。相對於現在狀態是獲得或是損失決定了我們的感覺。
  2. 敏感度遞減:同樣是獲得意外之財一百萬,當你財產只有一百萬時,或是你財產有一千萬時,感覺會完全不同。前者獲得的一百萬,等於倍增你的財富,愉悅感會比後者強烈很多。這其實就是所謂錢財上的「邊際效用遞減」。
  3. 損失厭惡同樣的金額,損失的厭惡感覺會比得到的愉悅感覺強烈很多。亦即,得與失是不對稱的,偏向失去的。

這三個原則都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洞見,套一句康納曼本人的話,這是「連我的祖母都知道的事情」。但是這個理論卻可以解釋許許多多人類在做財務決策時,不理性的、自相矛盾的行為。

為了說明這個理論的威力,我們先加上另外一個觀察:人對於事件發生的機率的改變接近 0 (不會發生) 或 1 (必定發生) 的時候,會格外的敏感。當某件事情的發生機率從 0% 到 5%,雖然只增加 5% ,感覺卻遠比從 25%  增加到 30% 來得強烈 (對於人來說,這是從一件事情不會發生到可能會發生,這是質的轉變); 同理,當機率從 95% 變成 100% 也會特別強烈 (因為這是從有機會不發生變成一定會發生,對人來說不確定性變得不存在)。結合展望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下表:


FourfolderPattern2

  1. 很高的機率得到一百萬:這時我們會害怕煮熟的鴨子飛了 (害怕失望),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避免風險,即便需要些許代價。
  2. 很低的機率獲得一百萬:這就是買彩卷的人的心理狀態,即便獲獎的機率很低,我們內心還是會覺得「一卷在手,希望無窮」。統計學家會告訴我們獲獎的期望值其實很低,比我們花的五十塊錢還要低很多,但大部分的人都會當成耳邊風,所以彩卷行業幾乎是穩賺不賠的金雞母。
  3. 很低的機率失去一百萬:這就是為什麼保險業可以賺進大把鈔票的心理機制。對於生命中那些極不可能發生的意外,我們願意付出更多的代價,去換得內心的寧靜。因為太厭惡損失,既便只有很小的可能,都讓我們不願意去承擔,再加上很小的可能性在內心會被放大,因為它「還是可能發生」。
  4. 很高的機率失去一百萬:這是最特別的情況。想像一下,假設你在一場官司中,落敗的機率很大,而一但落敗便要全額賠償。現在對方提出庭外和解,但是必須支付 80% 的費用,這時你會怎麼選擇?其實經濟或統計學家會告訴你,應該要接受庭外和解,但是大部分的人由於太厭惡確定的損失,而八十萬與一百萬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因為都很大筆,會有敏感度遞減效應),這時候反而都會選擇賭一把,把希望放在奇蹟出現上面。

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從經濟或統計學家看起來,許許多多不理性的決策,都可以從展望理論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系列文章: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Part 1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Part 2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Part 3 (本篇)

延伸閱讀:

影響力 – 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上)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