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痛苦與回憶:為何人生總是苦多樂少

周星馳的「功夫」片中有句經典對白:「記憶是痛苦的根源,你能忘記是福氣。」看似無厘頭的句子,卻不知不覺地觸動了許多人的內心。如果回憶讓人痛苦,我們真的能忘記不再想起嗎?
幾乎不能。因為我們的記憶,是一台聯想力的機器,無時無刻不運作著。當我們遇到一個情境時,便會促發與此相關的記憶,而這樣的促發是即時的、自發而無法控制的,甚至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的行為。

完整文章

讀書隨記 :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Part 3

我認為,這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折騰,因為得到後再失去,遠比一無所有要痛苦得多。
--- By 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

在第三部分,我們將討論

1. 為什麼人們總喜歡「事後諸葛」?
2. 在許多領域,尤其是股票市場或是政策制定,所謂的專家幾乎都充滿著「過度自信的幻覺」
3. 康納曼這一輩子最重要的理論,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展望理論」,有力地證明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人們的決策是如何的不理性。

完整文章

我們為什麼會迷信?

行為主義大師史金納 (B. F. Skinner) 曾經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給籠子里的鴿子餵食,不管鴿子做了什麼,每隔 15 秒固定落下食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鴿子開始出現了各式各項的 “迷信” 行為:有一隻鴿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時針轉圈的條件反射;另一隻反覆將頭撞向箱子上方的一個角落;另外有一隻只顯現出一種上舉反應,似乎把頭放在一根看不見的桿下面並反覆抬起它;其他鴿子也都有著不同的怪異行為。

那從動物的迷信行為,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跟人的迷信行為為何會如此類似呢?

完整文章

讀書隨記 :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Part 2

本能跳躍著快速前進; 理智只能緩慢爬行。
-- 英國詩人 Edward Young


所謂的系統一「直觀思考」具備些什麼特性呢?作者很明白地指出,系統一是十分好逸惡勞的,特別喜歡「認知上輕鬆」(conigtive ease) 的選項,譬如那些重複的、清楚的、容易聯想的、讓我們產生好心情的選項,我們會更傾向認為這些描述是「真的」,更容易相信此時產生的直覺。

由於追求認知上的輕鬆,我們會不自覺得把複雜的、需要思考的問題,替換成簡單的問題。

完整文章

讀書隨記 :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Part 1

人不只時常不理性,而且是系統性的、可加以預測的不理性~

本書圍繞著所謂的「快思」(系統一) 與「慢想」(系統二) 這兩個概念。系統一指的是快速的、直覺的、自動自發的思考系統。系統二則是指緩慢的、刻意的、花費精力的思考系統。我們在這裡可以把系統一稱作「直觀思考」,系統二則稱作「刻意思考」。

完整文章

失戀低潮走不出谷底 ─ 先行動,情感會跟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情感總是驅動著我們的行為。古人很早就知道這樣的道理,動作與情感的英文分別是 “motion” 和 “emotion”,分享著相同的字根 ”mot” (move),便揭示著這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在影響他人時,通常訴諸情感的力量都是最強大的,不管多嚴謹的論述,都比不上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來得打動人,讓人訴諸行動。

但違反我們直覺的是:行為,同樣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內心的狀態,包括情感。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