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的幸福: 同溫層現象探討

所謂的同溫層現象,在這裡指的是社群網站 (尤其是臉書) 興起之後,由於個人化演算法的緣故, 看到的多是與自己相同或是相似的想法與言論。英文為 filter bubble在 Wikipedia 有較為詳細的解釋。

 

社群網站的同溫層

一般認為,社群網站由於要吸引更多的人,會透過你過去的偏好,使用個人化的演算法,推送那些你 “想要” 看到的資訊,屏蔽那些你 “不想要” 看到的,更誇張一點還會扯上亂七八糟的陰謀論。 其實,所謂的個人化的演算法,就是用人工智慧之類的技術,去預測哪些內容是你 「最有可能停留最久的時間, 並與之互動」的內容,並把這些所謂的你更願意花時間的內容呈現給你。對於網站本身而言,它其實只關心一個問題:如何讓使用者在網站停留更久的時間,對內容有更多的互動。

所以同溫層效應所揭示的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問題: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與自己立場相同,或是相似的言論,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去傾聽跟了解與自己不同的,或甚至是對立的言論呢?

 

人類的認知模式

經濟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把 「人是理性的」作為一切推論的基本假設,認為人一切的行為都是基於對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或是損失的最小化為根本原則。但後來這個假設被徹底拋棄了,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實驗與研究發現,人其實極其容易受到各式各樣的因素影響,做出非理性的,甚至是錯誤的判斷與決策。

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遇到的訊息浩如煙海,但是我們腦袋的處理能力又極其有限,根本不足以鉅細彌遺的處理這些資訊。所以我們的大腦需要一套框架,設定好某些條件,來幫助我們處理這些資訊,這就是所謂的 ”認知模式” (cognitive schema) 。這有點像是一家公司每天收到上百份履歷,人資才幾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所以需要設定一些像是學經歷之類的條件,來幫助快速篩選所需要的人才。雖然每個人都會感覺平時看到的是 「客觀」的事物,但實際上,我們所認知到的其實是經過我們的認知模式過濾並加以詮釋過的。

上述的認知模式,尤其是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議題的時候,會特別的明顯。例如我們在聽到別人說的話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地開啟 「猜猜他說這話的意圖」的系統,而這又需要借助「他是哪種人」的系統來輔助。我們在揣測其他人的意圖的時候,一般情況之下大略是準確的,但是有時卻會錯得離譜。用自身的認知模式去度量別人的行為,錯誤的解釋對方的想法,動機與行為,這在親密關係中經常會帶來災難性的惡性循環。例如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對情侶,女生不時抱怨男生不夠體貼,不了解她的心思,不會適時的表達關心與浪漫,並直接推論出男朋友不再這麼愛她了。問女生為什麼不直接跟她的男朋友說,她卻又說如果她說出來男朋友才去做,這些行為就沒有意義了,這就是標準的用自身的認知模式,來度量別人,卻沒有考量別人很可能是完全不同認知模式的常見案例。

 

認知失調

當我們遇到與我們自身認知模式矛盾或是不利的資訊時,會產生所謂的「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感受到極不舒服的感覺,這會破壞大腦的穩定狀態,所以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要消除這樣的狀態。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大腦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1. 忽略:我們會選擇性的忽略與過濾掉那些與我們認知模式矛盾或是不利的資訊,或甚至乾脆選擇不去理會。
  2. 合理化:用自身的認知模式去解釋,甚至是「扭曲」所謂的矛盾或不利的資訊。

(1) 選擇性的忽略:在 2008 年的時候,一家市場研究公司 Orgnet 做了一個實驗 (連結)。他們將 Amazon 上面關於歐巴馬的書,分成兩大類, 一類標記為藍色是立場偏向「支持歐巴馬」,另外一類標記為紅色是立場偏向「反對歐巴馬」,並利用 Amazon 的數據追蹤顧客的購買路徑。結論是:

購買了紅色的書的人,幾乎是本來就支持歐巴馬的人; 而購買了後者的顧客,則全部是反對歐巴馬的人。有沒有人兩種書都購買?…….幾乎沒有。

這表示什麼?如果一個人已經有了支持歐巴馬的立場,則他幾乎不會去接觸任何有反對聲音的書籍,反之亦然。

Obama.gif

(2) 合理化:比起直接忽略,合理化則更常發生於各種不同同溫層的討論中,畢竟鐵一般的事實擺在眼前,很難去忽略,但是卻可以用符合自身的認知模式重新去「詮釋」。以台灣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年金改革為例子,支持年金改革的人認為 「再不改革, 將來一定會破產, 等於是債留子孫」、「年金改革是追求世代公平正義」,而反對年金改革的人則認為「這是國家當初的承諾, 改革年金等同於國家背信棄義」、「基於信賴保護原則,不應該改革年金」。

在不同的脈絡中,人總是可以把完全相反的立場與論述都合理化。

 

跨越同溫層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想要跨出自己的同溫層,更全面的思考問題,應該往以下幾點努力:

  1. 擴大取得資訊的管道:在這個時代,社群網站已經變成許多人獲取資訊的主要方式,但是這也表示幾乎會聽不到與自己自身同溫層意見相左的聲音,而由於個人化的演算法會隨著時間優化,這個狀況只會越來越極端。要克服這點,最好的方式是增加取得資訊的管道,尤其是那些與自身立場不同的意見管道。像是利用 RSS 去追蹤一些質量比較高的部落格,強迫自己去看一些與自己立場不同的媒體,或是在臉書上直接追蹤一些與自己不同立場的人的動態。由於人總是傾向忽略那些與我們認知模式矛盾的資訊,我們便必須更積極的去尋求反面的觀點跟論據。
  2. 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知模式的威力在於 — 處在裡面的人根本不會意識到這個,而認為自身的認知是完全客觀的事實。為了跳出自身的認知模式,我們應該時時對我們的信念抱持懷疑的態度,並不時的詢問自己這些問題:
    「我所堅信的,背後其實隱含著什麼樣的認知模式?它真的是正確的嗎?」
    「這些相反的觀點,道理在哪裡?它們有沒有剛好戳中自身認知模式的侷限?」
    「有沒有跟我的立場相反的客觀證據存在?」

    藉由不時敲打自己的信念,來突破自身認知模式的侷限。

能夠跨越同溫層很難,但是請記住,能夠容納矛盾觀點的內心,才是一個真正強大的內心。

 

 

延伸閱讀: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王陽明 – 一切心法》 對大師的崇拜,到底是一種思想,還是一種信仰?

《原則》— 如何成為一位「專業犯錯者」

發表留言